你的位置:

官方游戏中心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范进中举后发疯,被人嘲笑至今,却不知道他后来做了多大的官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3:07    点击次数:58

    《范进中举》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,出自清代文学巨匠吴敬梓的讽刺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让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解读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。

    一、叛逆才子吴敬梓的传奇人生

    吴敬梓生于1701年,出身安徽全椒的名门望族。这个家族在科举场上可谓风光无限:曾出过六位进士,其中还包括榜眼和探花。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,对儿子管教极严,从小就让其苦读四书五经,希望他延续家族的科举辉煌。

    然而这位少年天才垂髫异儿辈的吴敬梓,骨子里却是个文艺青年。他厌恶刻板的八股文,痴迷于诗词歌赋和戏曲小说。1722年考中秀才后不久,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两万两白银遗产。这位性富豪上的公子哥开始挥金如土,倾酒歌呼,穷日夜,很快就把家产败光,成了族人教育后代的反面教材。

    更戏剧性的是,当权贵们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时,这位倔强的文人宁愿灶冷囊无钱也拒绝出仕。晚年的吴敬梓穷困潦倒到要靠卖文为生,甚至到了以书易米的地步,却始终不改其志,用《儒林外史》这部讽刺巨著,向腐朽的制度发出最有力的控诉。

    二、科举制度的双面镜

    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曾是划时代的创举,打破了上品无寒门的阶层固化。寒门学子终于有了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的逆袭机会。但到明清时期,这个制度却逐渐异化成了思想的牢笼。

    展开剩余50%

    考试内容从隋唐时的诗赋创作,演变为元明时期僵化的八股文。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,格式要遵循破题、承题、起讲等固定套路。就像现代人写作文必须用固定模板,这种制度彻底扼杀了读书人的创造力。更残酷的是录取率——全国数十万考生,只取百余人,真正的万里挑一。

    三、范进的悲喜剧

    主人公范进就是这个制度的典型牺牲品。他寒窗苦读二十余载,考到四十多岁才中了个穷秀才。岳父胡屠户的羞辱堪称经典:我自倒运,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丢脸的家伙......这十几年,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!

    当中举的喜报传来时,这个被压抑太久的读书人竟然喜极而疯。作者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他两手拍一下,笑一下的癫狂状态,直到被岳父一巴掌打醒。更讽刺的是中举后的世态炎凉:曾经羞辱他的岳父变得卑躬屈膝,乡绅张老爷主动送来银两宅院。

    明朝的举人可比现在的公务员吃香多了——免税免役、司法特权,最差也能当个县教育局局长。范进后来更是官至山东学道(相当于省教育厅长),完成了从穷酸秀才到四品大员的逆袭。但透过这看似圆满的结局,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被科举制度扭曲的灵魂。

    这个故事就像一面多棱镜,既照见了封建科举的荒诞,也折射出人性在功利面前的变形。时至今日,当我们在各种考试改变命运的故事里看到范进的影子时,或许该停下来问问:我们追求的,究竟是知识的真谛,还是那个让人癫狂中举的虚妄执念?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


Powered by 官方游戏中心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